原文於2008年9月發佈於我的無名網誌
「一刀未剪的童年」作者是著名美國廣告人Augusten Burroughs,
但我看的是電影,不是書,聽說書並不容易看懂,或許有機會我也會去找來看,
其實一開始看這部片的時候,我感覺蠻不舒服的,
因為自己曾經跟也有精神困擾的人在一起兩年之久,知道身邊的人的壓力,
但是作者其實適用很黑色幽默的態度去看他悲慘的童年,
父親酗酒,母親有燥鬱症,在父母親離婚後,被母親丟給主治的精神醫師扶養,
而這個精神醫師的家本身像座杜鵑窩,擺放了兩年的聖誕樹、被漆成粉紅色的柱子、滿屋子隨處亂放的雜物...
住在屋子裡的人也不正常,醫師的妻子整天看恐怖片配狗食,醫師的親生女兒堅稱能聽到貓語,他所領養來的一對男女(從前也是病患),一個是龐克女,一個有幻聽和暴力侵向...
這一切還不夠悲慘嗎?但是對他來說最悲慘的卻是上學,因為他不適應環境,最後醫生竟然建議他以自殺來證明自己不適合就學,
他還真的做了 = =
劇情就不要捏太多了,來談談我的感想
其實我覺得這部片的導演拍的挺不錯,至少是挑不太得出毛病的,或者說他的拍攝技巧是非常洗練的,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是,導演真的把他拍「慘」了,我的意思是說,
Augusten Burroughs是用詼諧幽默的角度看自己的童年,一團混亂但像鬧劇其實是我比較期待看到的表現方式,片子一開始在介紹他母親不正常的偏執時是有那樣的感覺,但是後來主角身邊的瘋子越來越多,那種好笑的power就減弱了,雖然Hope他們在幫貓舉辦葬禮的那段是有些好笑啦,當然要是嚴肅的說起來,他的童年生活並非真的那麼愉快,或許導演也想要把悲慘的那部份拍出來。
還有,為甚麼Augusten Burroughs的母親長年接受心理治療,但是病情卻一直惡化?
或許是因為她把自己的藥和她的女友混吃,但我想那並非主因,因為去觀察會發現,其實醫生留在身邊長期「治療」的病患,也有一樣的情形,吉先生說,某些研究心理跟人類行為的人,會想要長期觀察他觀察的對象,這跟我心理的答案很相近,一方面我覺得醫生自己也是不太正常,其實在現實的情況中,我所認識在接受心理治療的人,大概很少人真的「治癒」,
最常碰到的情況是就這樣一直吃藥,情況時好時壞,
其實心理醫生都會說,要改善精神狀況,最好的方式是離開所處的環境,
但是一般人大概都沒辦法那樣簡單的離開吧?
當然心理學或是腦科學都不是我專業的領域,這方面也就不敢置喙,那只是我身邊所看見實例而已。
最後Augusten Burroughs還是離開了那裡,到紐約,在毫無任何相關學歷的情況下成為年薪百萬的廣告人,成功並非他所要講述的故事主體,他想要說是,雖然童年生活是那樣不正常而悲慘,他還是靠著自己追求幸福,當然我會認為,從事創意工作本來需要一些瘋狂的特質,或許童年那樣不正常的環境,反而對他的成功是有所裨益的~
片中范奇醫生說:「少了悲慘的童年,那我們還剩下什麼?」
Augusten Burroughs也說:「沒有人的童年是正常的」
回想自己的童年,其實某些部份很壓抑,我不知道算不算正常,就我記憶中,
我從幼稚園就有拒絕上學的紀錄,其實從小我對於團體生活就不太適應,我想那跟父母對我保護過度是有關系的,加上小時候對我言行的規範是非常嚴格的,造成我個性中某些部份過於拘謹,
但是後來似乎有比較改善,所以好歹我都有乖乖去上學(是嗎?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